BGM:蓝宇、雪-张亚东;催眠-王菲
作者 | Tessa Love
翻译 | 郑旸
审校 | 酷炫脑主创 & 小草
美工 | 豆浆
朗读 | Yikes
编辑 | 黄喜欢
研究表明催眠疗法在疼痛治疗方面很有前景,尽管其机制仍不明确。在马克·詹森作为康复医学专家的职业生涯早期,他在病人身上总是会碰到某个相同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学习一种疼痛管理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这种疗法能够帮助慢性疼痛的病人改变对疼痛的认识,以及学会如何处理自己持续性的不适。这种方法被证实是有效的,尽管效果不显著:詹森的病人确实能更好地处理自己对疼痛的反应了,问题是,疼痛依然会出现。就没有什么办法能让疼痛消失吗?“我不得不告诉他们,说实话,对疼痛本身,我们的处理方法并没有太多。”如今,詹森已经是华盛顿大学康复医学中心的教授及副主席了,“我们真正干预的是他们对疼痛的反应。”像焦虑一样,疼痛不仅仅是一种躯体感受,而是一种大脑制造的体验,来源于大脑对环境的认识。如果你的大脑认为你处于危险中或你受伤了,它就会制造“疼痛”来警告你。詹森及其他疼痛专家发现,对付这种情况,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当一个人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事(如呼吸)上时,他的大脑状态就改变了,大脑的活动也改变了。而这种改变和疼痛的缓解有关。”詹森教授说。尽管像认知行为疗法、冥想、正念,甚至音乐等方法都能某种程度上引发这种改变,催眠——詹森偶然发现:可能是一种效果更好的工具。
2. 催眠的研究与应用
当时,人们并不重视催眠,多数时候它被当成一种电视节目上江湖医生表演的派对把戏,用来让观众里的志愿者跳一些搞笑舞蹈或扮鸡叫。但关于催眠的研究证据逐渐累积,人们发现这种技术可以成为一部分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包括疼痛。对詹森来说,1994 年雷诺兹·普莱斯的一本书——《新生》激发了他的创意。普莱斯在书中讲述了他通过学习自我催眠来处理在脊柱癌症放疗后出现的慢性腰背疼痛的经历。“我想,天啊,这不正是我的病人一直想要的吗?”詹森说。当时,很少有人研究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的作用,更别说研究催眠对于像疼痛这样明显是躯体性问题的治疗作用了。但既然有了例子,詹森决定开展正式研究。他最初的发现前景广阔,于是,过去的 25 年间他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催眠,同时为病人提供催眠疗法,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成果。图源 talkingcure1895.wordpress
他最近的小样本研究显示,催眠帮助八位正在治疗中或乳腺癌已痊愈的女性减轻了治疗或手术相关的疼痛,在初次催眠治疗后效果可持续六个月以上。“催眠是少数几种真正集中于疼痛程度本身的疗法之一,并且似乎能有效减轻疼痛,而不仅仅是改变你和疼痛的关系或让你能够在疼痛时继续进行活动。”詹森表示。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认为,尽管有争议,催眠仍然是一种强大的、有效的治疗技术,尤其是对于抑郁焦虑、体重减轻、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皮肤问题、戒烟等情况来说。2007 年的一项研究招募了 286 名吸烟者,结果表明,接受催眠疗法的组别中 20% 的被试戒烟成功,高于接受标准认知行为疗法的组别中 14% 的比例。在接受催眠疗法的组别中,有抑郁病史的被试得到了更好的改善,这表明即使只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疗效或疾病而使用,催眠疗法依然能够引发让被试者其他问题一起好转的连锁反应。另外,一篇 2009 年的系统综述发现,在一些小样本研究中,催眠疗法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降低人们遭受感染的可能性。催眠对肠道健康也有好处。在一项招募了 204 名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被试的研究中, 58% 男性和 75% 女性反馈在完成一个疗程 12 周的催眠治疗后,症状显著缓解。在最初反映有症状缓解的被试中, 80% 的人在六年后仍反馈有症状改善。关于疼痛缓解,另一篇系统综述比较了侵入性手术后使用催眠疗法和使用止痛药的疗效。结果显示,使用催眠疗法的患者——即使只是听催眠训练录音进行的自我催眠,能够把止痛药的量降至原本的一半,并且报告的疼痛程度是仅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的一半。这意味着催眠疗法能够成为控制“阿片危机”的替代疗法。1805年新英格兰“阿片危机” | 图源 New England Historical Society 部分研究者预计人群中20%的人对催眠疗法没有反应,尽管他们不清楚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把催眠疗法和其他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的效果是最好的:2005 年的一篇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催眠疗法能缓解急性应激障碍的部分症状,效果较单独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好。另一篇专门研究应激障碍的文献发现,接受了催眠疗法的被试,认知行为疗法的疗效维持的时间更为长久。尽管证据表明催眠对部分人有效,但目前的研究并不能回答“催眠为什么有效”这个问题。“这是下一个问题,”詹森表示,“而这将是下一个十年里我们的研究重点。”催眠并不是魔法。尽管缺乏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催眠常被描述为一种能提高专注程度的意识恍惚的状态。尽管自我催眠同样有效,但催眠过程中,通常会有治疗者给予被催眠者暗示和建议,催眠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状态为目的。 与认知控制相关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在催眠期间受到很大影响 人的行为和情绪因此而改变 | 图源 Iflscience根据詹森所说,实际上催眠的样子依病人而变,并且取决于治疗师(这也是催眠疗法没有一个明确定义的原因)。不过,基本的架构是相同的。
一开始,治疗师会要求病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某件事物上,可以是墙上的一个点,也可以是治疗师的声音,或者是他们自己的呼吸。像冥想一样,这种集中会让病人进入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这时,外部的世界消退了,然后——“大脑的状态改变了,”詹森说,“这种方式更灵活,更具有可塑性。”这就是提出临床暗示的时机。如果病人想要消除疼痛,那么治疗师就会暗示他们疼痛的区域非常舒适,或是暗示他们已经使用了强效药物止痛。这一步是为了帮助心灵打破固有的、过于关注疼痛的思维模式——在其他病人身上,可能是烟瘾或者焦虑。詹森认为,催眠尽管听起来和冥想很像,但催眠通常伴随着暗示,用于改变被催眠者的行为。
“在冥想中,通常冥想本身就是目的,而催眠集中于具体目标,更具有指向性。”结果是,人们在离开诊所时没有那么痛了,詹森说。
一个旨在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期研究发现,在接受催眠时,人们焦虑时激活的脑区受到了抑制。
该研究同时发现,接受催眠时,部分脑区的活动同步性增加(包括负责计划的脑区和调节躯体功能的脑区)而其他脑区的连接则变得没那么活跃(包括负责计划的脑区和进行自我反省的脑区)。这或许能够解释催眠这种状态为何能引起明显的行为改变。
[1]Jensen, M. P., Gralow, J. R., Braden, A., Gertz, K. J., Fann, J. R., & Syrjala, K. L. (2012). Hypnosis for symptom management in womenwith breast cancer: a pilo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60(2), 135-159.
[2] Carmody, T. P., Duncan, C., Simon, J. A., Solkowitz, S., Huggins, J., Lee, S., & Delucchi, K. (2008). Hypnosis for smoking cessation: a randomized trial. Nicotine & Tobacco Research, 10(5), 811-818.
[3] Gruzelier, J. H. (2002). 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hypnosis, relaxation, guided imager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aspects of immunity and health. Stress, 5(2), 147-163.
[4]Lang, E. V., Benotsch, E. G., Fick, L. J., Lutgendorf, S., Berbaum, M. L., Berbaum, K. S., ... & Spiegel, D. (2000). Adjunctive non-pharmacological analgesia for invasive medical procedures: a randomised trial. The Lancet, 355(9214), 1486-1490.
[5] Bisson, J. I. (2005). Adding hypnosis to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may reduce some acute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Evidence-based mental health, 8(4), 109.
[6]Zhang, Y., Wang, Y., Shen, C., Ye, Y., Shen, S., Zhang, B., ... & Wang, W. (2017).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nosis and personality trait in participants with high or low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13, 1007.
[7] Zhang, Y., Wang, Y., Shen, C., Ye, Y., Shen, S., Zhang, B., ... & Wang, W. (2017).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nosis and personality trait in participants with high or low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13, 1007.
[8] Jiang, H., White, M. P., Greicius, M. D., Waelde, L. C., & Spiegel, D. (2017). Brain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hypnosis. Cerebral cortex, 27(8), 4083-4093.
点这里,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